风铃玉,别称弗氏肉锥花 ,拉丁学名:Ophthalmophyllum friedrichiae,番杏科肉锥花属多肉植物(多浆植物)。
形态特征: 植株单生或群生,单株由对生的极端肉质叶组成近似圆柱体,高2一3厘米,其中下部表皮呈红褐色或白绿色中带有红色。顶端圆凸,表皮极薄,较为光滑,儿乎接近透明状,俗称”窗”,光线由此进人植株体内进行光合作用。顶端有一浅缝隙,9一11月初从这里开出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花朵。花通常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开放,傍晚闭合,若遇阴雨天或栽培场所光线不足,则不能开放。
生长习性: 风铃玉原产于纳米比亚的大纳马夸兰地区,这里是非洲最干旱的地区之一,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,虽有充足的阳光,由于是高原地区,却是冷凉的气候。其生长习性很奇特,夏季高温时植株呈休眠状态,此时对生叶逐渐萎缩,根颈上方的芽在植株内部孕育的新对生叶逐渐长大,休眠期即将结束时老叶(此时老叶只剩一层干枯的皮膜)蜕去露出”新株”,继而开花。风铃玉在栽培环境良好的情况下,植株生长旺盛,蜕皮后会”一分为二”,成为两株;如果生长环境一般,蜕皮后只能一株代替一株。因此,生长多年的风铃玉既有群生株又有单生株。在自然界,特别是休眠期,风铃玉的大部分都埋在石砾中,只有顶端透明的圆凸窗露出地面,其外形酷似周围的石砾,这样既可防止动物啃食,又能减少水分蒸发,还不影响光合作用。